博鳌亚洲论坛:基层医疗工作者在健康老龄化和社区复原力中的关键作用

将可持续的健康服务融入社区,正在成为一项全球关注的议题。

1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举办期间,一场以“实现全民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多位全球公共卫生专家提出共识称,当前,基层医疗工作者应发挥关键作用,来有效应对和促进健康老龄化,并进一步增强社区复原力,其中,资源调配、筹资策略、政府与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等是重点。

卫生人才有缺口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分论坛上表示,过去20年,中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取得了极大改善,服务网络不断健全。2020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约98万个,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政府运行的卫生机构,超过90%的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同时,2023年,500个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极大贡献了医疗服务卫生体系改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人数达到49.4亿人次,占总人次的52%;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的几率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升。”陈竺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维持了日常诊疗、慢病管理、免疫接种、健康指导等工作。

哈佛医学院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Phuong Pham 援引一组统计数据称,2030年全球将减少约10万劳动力,卫生工作者缺口将高达约1000万人,高效、完善的医疗服务供给模式至关重要。

为此,联合会健康及护理部全球主任佩特拉·库里(Petra Khoury)认为,从全球角度看,健康融入社区工作有六大重点。第一,是需要承认基层卫生工作者的重要性,应将他们纳入并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部分。第二,是给予基层卫生工作者正式岗位和编制,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需要以固定员工的形式稳定下来,同时也需要一些志愿者共同参与。

第三,是报酬和保护。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工作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设施和报酬补给,这和当地卫生政策有很大关系。第四,是教育和培训,不同卫生项目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第五,是规划好工作范畴。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工作范畴,无论是从事接种免疫、妇幼健康还是进行疟疾防控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在顶层设计时给予标准化的指导。第六,是明确定义。无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场景是医疗机构还是家庭、社区,都需要明确场景术语来对其进行定义。

佩特拉·库里同时也呼吁各捐助方来参与社区健康行动,“我们需要给社区健康服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且将不同捐助方和相关倡议纳入到基层卫生工作中。比如,对于提供疟疾、荨麻疹、小儿麻痹症等疫苗接种项目,有时是捐助方主动提出的,这时我们就要将整个卫生计划考虑周全,以免影响到能力建设。”

谈及健康融入社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则表示,需要注意三方面因素。首先,是要确保足够的卫生基础设施。比如,在国家和各地政府资源的投入基础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做了一些补充,包括建设了3000多个“博爱卫生院(站)”,培养了一批乡村医生、罕见病医生、儿科医生等。

其次,是要强调人的素质培养。这不但包括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动员社区力量,对当地志愿者进行能力培养,社区健康层面,当地志愿者发挥的作用有时或许会更大。再次,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目前数字化、人工智能(AI)设备不断扩展其使用范围,基层和社区卫生院(站)也需要一定的升级,包括远程诊断、筛查系统的更新等,要将信息技术向善的一面应用到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去。

如何应对挑战

当前,基层和社区医疗工作仍然存在哪些挑战?

对此,陈竺表示,这包括了业界要考虑应如何发挥好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的作用,来应对包括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在内的挑战,以及如何赋权基层医疗工作者,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用好AI工具等。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告诉记者,要平衡好基层医疗工作者人力短缺和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好某一特定人群和全科医生(也就是家庭医生)之间的固定签约,也就是每万人匹配5名家庭医生;全球一些国家采取“强制首诊”制度,我国的家庭医生模式则可以使得特定人群和家庭医生产生强联系,更好地做好健康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网络设施的布设也是重点。”吴浩称,这可以使得一些居家穿戴式设备如手环、手表上记录的健康数据和医疗机构、服务站内智慧设备的检测数据做联通,“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设备需要深入到基层去挖掘场景需求和价值,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潘志刚告诉记者,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未来几年,老年人群的健康花费会呈几何级增长,如何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做好早期的健康维护,这一重要工作绝大部分层面需要依靠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来完成。

潘志刚举例,现阶段,各地基层医疗机构采用“智慧小屋”运营模式较多,这一模式可以通过一系列健康管理辅助工具(智慧化AI设备等),来为当地人群提供日常监测,同时也减轻医务人员负担。

“但要注意相关采集数据(如血压、血糖等)的准确性,如在应用端,相关设备需要经过统一检测标准的认定方可被允许上市,而在使用端,并非每一款设备都能纳入医保报销,这就需要当地社区健康服务主管部门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尝试新技术、新事物,但前提是做好相关设备的专家论证工作。”潘志刚说,具体来说,相关设备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步态(防老年人摔倒)等方面的检测功能,但可穿戴还需加强其数据安全性,此外,一些移动式的大件设备(如智慧移动床、移动担架等)也可采用租赁的方式收费。

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和社区医疗工作者的技术能力?

为此,潘志刚也建议,从绩效和激励措施上给予支持是重中之重。次之,则是对于该医疗工作者的能力评价。目前业界所探讨的“全专结合”,其实就是需要全科医生在充分掌握全科医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营养,康复,心理等领域的知识,“但这其中,我们需要厘清‘转诊’的边界,也就是说,一些疑难的病例仍然需要转至上级医院,基层和社区需要体现一定的筛查和预防功能。”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图形验证码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