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强调一点:满清政权在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历史上那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不是啥积极影响,但我觉得以后还是不要说什么“明朝重火器,满清重骑射”之类的话了,虽然说满清政权对于火器的态度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很明显并不在“没有认识到火器威力”这一方面。
实际上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势力就注意收集各类的火器,比如“十三日,牛庄之人缴来甲二百副,弓二百张、箭及药箭一千枝,大炮弹三千发、小炮弹五斗,钢铁五十斤。”炮弹有3000发,说明在攻克一系列的明朝城镇之后,后金的火器部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努尔哈赤在造反之前是明朝军队的一部分,不可能认识不到火器的威力。
《满文老档》留下来的一系列记载,可以让我们窥见早期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初六日,汗谕曰:“著汉官管四千人者,以二百人充兵,其一百兵,配以大炮十门,长铳有八十只,另一百兵,听尔调遣。”100兵配大炮十门,长铳有80只,这种所谓的长铳很明显是一种单兵火器,可能是一种火门枪。
“管三千人者,以一百五十人充兵,配以大炮八门,长铳有五十四只,另七十五人,听尔调遣。管二千人者,以一百人充兵,配以大炮五门,长铳四十只,另五十人,听尔调遣。诸申官管二千七百人者,以一百三十五人充兵,其六十七人,配以大炮六门,长铳四十五只,另六十七人,听尔调遣。管一千七百人者,以八十五人充兵之,其四十四人,配以大炮四门,长铳三十六只而另四十一人,听尔调遣。管一千人者,以五十人充兵,其二十五人,配以大炮二门,长铳二十只,另二十五人,听尔调遣,管五百人者,则以二十五人充兵,其十人,配以大炮一门,长铳八只,另十五人,听尔调遣。”不难看出,后金的火器装备率还是相当可以的,要知道此时还是努尔哈赤时期。
“ 四月初一日,汗降书谕曰:“著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汉人部队)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携大炮二门。”一个牛录300到400人,出100人,但这100个人里面选十个白巴牙喇,带两门炮,三支火枪,剩下90个人,其中有40个人为红巴牙喇,有炮十门,火枪20支,外加两门盾车。也就是说,一个牛录拥有12门火炮,20余只火枪,轻火器的装备率连10%都做不到,当然,这毕竟是清早期。
早期后金军装备的火器,除了各式火炮以及“长铳”之外,还有三眼火铳“初四日,汗降书曰:“著各旗之三游击,由一游击在旗备办大炮。一炮配马二匹,委人管理。其馀人中,选可佩弓之壮者,令其佩弓。其不能佩弓之人,悉令执三孔炮及铳枪。”所谓的三孔炮,就是三眼火铳。
到了皇太极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火器落入后金军之手,以及大量的明朝军人被迫或者自愿投奔到后金一方,后金军已经可以用重型火器来摧毁明朝的防御工事,比如大凌河战役期间“我汉军炮攻城东面之台、台俱毁,台上六人中炮死,其馀明兵遂弃台夜遁。我兵追及尽歼之,生擒一人。”当然,明朝的火炮也不是吃素的“。攻该台时,朱参将中炮死。”
这种火炮暴力拆除明军墩台的记录在《满文老档》之中有很多“以红衣炮击城西南隅一台,穿一垛墙,击毙一人。明台兵大惧,遂降。内有兵二十八人,即付王总兵官养之。遂列车盾於其台下,以红衣炮、大将军炮攻城之南面,击毁其垛墙城部板二。四台人来降,命免徭役,加以豢养,并给劄付。”
“是日,大贝勒济尔哈朗台吉、额尔克楚虎尔,率四旗所有护军、在营每牛录甲兵二人、每旗大臣一员、携红衣炮一、大将军、将军炮二十,往攻抢掠马驼之明军台。时围台发炮,焚台用围房舍百馀间,於囊下获驼七、马二十七。诸贝勒留兵还营。十七日夜,台内明兵近六十人冲出,备御刘哈击败之。杀其九人,生擒一人,讯之,答曰:“近三十人中炮身死。”明军忍受不了后金军的炮火,被迫出台迎战,结果被杀九人,一人被俘,之前已有30余人被炮打死。
“十二日,于子章台主参将王景降。携来男丁二百三十九名、妇孺三百三十九口、马三十骡九、驴十四、牛十四。参将王景被引见汗。汗赐貂皮及貂皮帽,命服之。以红衣炮及大将军炮攻该台三日,击坏墙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三天之内被炮击死者有57人。
“十四日,陈兴堡台把总祖邦杰来降。汗赐缎袍一,并遣往该台招降。台人不降,且曰:尔欲降则降,我等不降等语,掷石不容进。我军遂以火炮击之,尽被火焚死。归降男丁三十四名、妇孺十一口,获牛四、驴十三,即付马总兵官养之。”这个墩台守军还是挺有骨气,把总祖邦杰都投降了,其他守军拒不投降,但是还是在后金军的炮击之下屈服了。
但是请注意啊,这里只是几个墩台而已,用密集的火力收拾掉几个墩台,这并不能代表后金军的火力水平超越了明朝军队,在松锦大战之中,明军火器依然还是让多尔衮发出了“神器实为凶险!”的感叹,直至崇祯末年,大明辽东版图尽失,大量的重型火炮落入清军的手中,同时清军还拥有大量的极富经验的前明军炮手,也就是说在之后的入关战争之中,南明政权以及大西大顺政权在火炮方面将处于劣势,比如,清军攻打潼关期间“贼众(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截我进师之路于是举红衣炮攻之贼众震恐。我军相继冲入。诛斩无算。”击败刘泽清部南明军队“梅勒章京康喀赖、同游击范炳吉天相等率兵渡清河列营相距。以炮击败敌舰复遣都司楚进功、率步兵六百人拒黄河北岸。鸣炮相应又分兵两路。”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从16、17世纪开始,火药武器开始逐渐具备了决定战争之胜负的能力(再比如郑成功轰击热兰遮城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此时均是如此。战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