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牙带刺的金融监管,这次锤向了信托公司。
最近,某地金融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发布了“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监管文件,就调节收益、交易风险资产、投资低评级债券、不当估值,这些与银行理财合作的四大违规业务进行整改。
简言之,银行理财通过信托这个灵活的通道,突破资管新规的相关限制,给客户提供相对较高收益、净值波动较小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转型以后,由于底层资产价格的波动,很多投资者买了稳健型低风险理财,打开手机银行后发现,这些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这让他们接受不了。
因此,2022 年3月和11月出现了银行理财的两轮“破净”潮,冲击了部分投资者信心,引发大面积赎回,风险承受能力低的都转投定期和大额存单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就转去买基金。
如何平滑波动,留住客户,提供稳健的投资回报,银行理财拉来信托,设立一个信托专户,形成多个理财产品的“蓄水池”,从而进行削峰填谷的操作。巧妙地避开了资管新规明确禁止资金池业务、提出“三单”(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管理等要求。
比如,在债市上涨的时候把收益提取出来,在跌的时候把收益回冲进产品,相当于拿前面客户赚的钱去弥补后面的客户,对于前面的投资者不公平。
同时,这本质上都是涉嫌刚性兑付,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针对信托的另一个监管要求是,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近期多家信托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完全停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一切新增贷款。
指导还要求,相关债务只减不增、降低高息非标融资,并且还拟定了融资平台的监管名单。
实际上,信托是地方平台的最主要的非标融资通道之一,此次完全斩断,目的是严控债务风险,让隐性债务透明化。
所以,未来的大方向是,信托、金租、农村中小银行等渠道均不得新增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债务只能通过大型银行贷款、债券这两个公开渠道获得,且要面临严格的条件要求。
…………
今天陆家嘴论坛颇受关注,从央行行长潘功胜的发言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向以下几个方向演进:
1、货币调控的中间变量将从“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逐步转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也即更加注重利率的调控作用。
未来将淡出M2、社融增长的量化目标, 仅要求保持与名义经济增速实现基本匹配, 意味着“ 经济增长和价格预期水平”的阶段性提法将会淡出,而且这种匹配也是跨周期视角的匹配。
“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因此“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信贷大扩张的时代过去了,即将跨入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告别多政策利率,MLF(中期借贷便利)可能逐步淡出,7天逆回购利率成为主要政策利率,并收窄利率走廊宽度。
3、央行很可能在年内开启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的常规操作,以此作为货币投放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不过强调国债买卖不等于量化宽松。
4、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将大力提升。今年以来,央行通过新闻发布会、《金融时报》等渠道与市场信息沟通的频次已显著上升。未来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通过工作论文、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等渠道加强和市场的沟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