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头评 | 拆除孩子体内留置针软管,更要拆除隐患“炸弹”

今年6月20日,榆林一患儿体内留存五年的留置针软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手术取出。五年前,当时5个月大的患儿在榆林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就医,护士在拔除留置针时操作不当,致留置针前端软管断裂在孩子头部血管中。近日据新京报报道,本应拔除的留置针导管断在静脉血管里,虽是小概率事件,但多年来个案不断。仅昆明一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护士长,在10年间接触到的就有12例。可以想见,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在求医和抉择中煎熬的家庭。

回看这名患儿的历程,那是一截18毫米长、牙签粗细的透明塑料导管,在孩子体内随血液漂移,一度消失无踪,变成一颗隐秘的“不定时炸弹”,可能刺破血管、形成血栓,也可能游走到心脏、肺部。其实此前,孩子已经遭受过一次失败的取出手术,在孩子头上留下一道10厘米长的伤疤。此后几年间,孩子父母四处求医,始终找不到软管踪迹,直到这次终于成功取出。

留置针软管断裂十分可怕,会给患儿和家庭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手术创伤”,甚至可能构成生命危险。更可怕的是,据一名从事护理工作24年的护士长所言,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都没有针对留置针断裂的紧急处理机制。可见,此类情形可能并未真正引起疗救的注意,如何拆除这个隐患“炸弹”,急需一套清晰明确的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机制。不要等到事发,医护人员还在束手无策或者不愿承认软管断裂的事实,那会浪费宝贵的治疗时间,错过窗口期内的紧急处理。

鉴于此类事件并非罕见且后果严重,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患儿头皮置针操作规范,同时选用质量优良的留置针器械,要求相关厂家进行断裂实验,在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严格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一旦发生留置针导管断裂事件,医疗机构应该有紧急处置预案,总结成功取出案例,形成紧急处置操作规范。若因医疗机构隐瞒事故拖延时间等原因导致情形严重,医疗机构应该对损害的进一步扩大承担法律责任。

留置针软管遗留患儿体内,求医5年后终于取出,对于患儿家庭来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面对“一个科室10年发生12起”的状况,我们不能只就个案讨论个案。要拆除患者体内的“炸弹”,更要拆除医疗隐患“炸弹”,保证操作规范和源头质量,遇到纠纷不推诿,用完善的机制和积极的行动,真正守护患者健康。(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