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
周君玲
开栏语
跟着航线,从成都出发,观世界、说开放!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五大枢纽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能级。
随着7月29日凌晨一架空客A350客机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飞往意大利米兰,成都的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已恢复拓展至50条,数量位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
一条航线,万千气象。跟着航线,我们能看到成都与世界城市的携手共进,能看到中西文化的和谐交流,能看到“成都造”的全球旅程……
今日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将推出《跟着航线看成都》专题报道,以航线为视角,看高水平开放的“枢纽成都”,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在法国巴黎,自东向西缓缓流淌的塞纳河形成一个天然弧形,两岸楼房鳞次栉比。有的建筑已历经百年风雨,有的则是现代技术的杰作。
在当地人眼中,塞纳河是巴黎的分割线——左岸是精神,坐落着先贤祠,沉睡着伏尔泰与卢梭;右岸是物质,坐落着卢浮宫,陈列着历史与繁华。
塞纳河北岸,拥有800余年历史的卢浮宫,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这里收藏了众多珍贵艺术品,除了“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断臂维纳斯”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是最受人瞩目的作品。
成都与卢浮宫也颇有渊源。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成都博物馆计划与卢浮宫博物馆共同探索国际友好博物馆关系的合作路径,并初步计划在2026年—2027年推动卢浮宫经典展览落地成都博物馆。
巴黎当地时间8月2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卢浮宫,在卢浮宫讲解员周君玲的带领下,探索这座举世瞩目的博物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无数细节。
1
叩开卢浮宫的大门
共同探索国际友好博物馆合作路径
周君玲曾在西安美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系学习,在西安外语学院进修法语。2000年,她来到法国,在法国卢浮宫学院学习博物馆学,巴黎第十、第八大学继续深造艺术史硕士博士。2005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她开始从事博物馆讲解员工作,获得了法国国家级博物馆讲解证,并在卢浮宫持续工作了十余年。
十余年中,她接待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参访团,除了普通游客、各地美院的教师学生,她还为来自中国的客人等讲解过法国以卢浮宫为首的各类博物馆。现在,她任职于卢浮宫展陈部。可以说,她是最熟悉卢浮宫的人之一。
也正是这份工作,让她与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年,成都代表团来到法国巴黎就文化交流与合作进行参观拜访。也是在那时,她认识了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和成都团一行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奥赛美术馆和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直到现在,她与成都博物馆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周君玲向记者介绍时提到,卢浮宫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纷纷寻求合作。“每日的合作请求、会面安排不断,充分展现了其在艺术界的卓越地位。”
在前期的不懈努力下,去年,成都叩开了卢浮宫的大门。作为参会者之一,周君玲全程参与了此次访问。
有意思的是,成都团参访当天恰好遇上卢浮宫公休日,整座卢浮宫里只有来自成都的这几位客人。在卢浮宫停留的2个小时里,双方就共同探索国际友好博物馆关系的合作路径进行了初步接洽。
时间虽不长,但在周君玲眼中,此次卢浮宫之行,对于成都的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创举,也为成都文博界和卢浮宫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也在路上。今年5月14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成都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举办了一场线上会议。会议中,卢浮宫博物馆参会代表对当下中国观众对博物馆的热情留下深刻印象,对成都博物馆一场大展便可吸引数十万乃至百万人次的观众流量也表示惊叹。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成都博物馆计划与卢浮宫博物馆共同探索国际友好博物馆关系的合作路径,并初步计划在2026年-2027年推动卢浮宫经典展览落地成都博物馆。未来,两馆还将构建以人才互访互学、文物保护、文创研发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期最终建立长期牢固的国际友好博物馆关系。
也就是说,未来两到三年里,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有可能看到来自卢浮宫的珍贵展品。
2
中国面孔增多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作为一个博物馆讲解员,一场讲解中,周君玲与人接触的时间通常只有一个半小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普通人也能看懂艺术,是她在过去15年中一直努力的一件事情。
“对艺术感兴趣,但不一定真正系统学过美术史知识的观众来说,我可能要用几分钟告诉你,艺术不难,它就在你的生活中。我会梳理一个艺术的框架,一个审美的基础点,这样下次你见到一幅作品的时候,至少知道它属于什么类别。”在她眼中,博物馆讲解员的职责所在,不是要教观众去喜欢什么样的作品,而是告诉对方它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进入博物馆,背后是怎样的艺术家,艺术家怎么看待社会,又是如何被社会看待。
她也注意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探索世界文化,卢浮宫成为了他们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中国游客对国际文化交流和艺术欣赏的浓厚兴趣,不仅体现了中国游客对全球文化的广泛认知和追求,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她认为,对于卢浮宫来说,中国游客的增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参观者和收入来源,也促进了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事实上,除了卢浮宫,法国还有很多博物馆。法国国家级的博物馆共有30多座,它们的藏品也不输卢浮宫。”最近,就有一个巴黎市现代美术馆的策展人和她聊天,对方对于将展品引入中国进行展览非常感兴趣。她建议,中国的博物馆可以和巴黎市市级系统的博物馆多交流、多沟通,未来可以做一些大型展览。
3
经验互鉴
“让文化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8年,因为工作关系,周君玲曾回过一次中国。工作之余,她专门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到成都,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这次回国之旅的所见所闻,也让她开始深层次思考,中国和法国之间的博物馆交流,有哪些经验可以互鉴。
“法国博物馆的兴起与其城市规划和社区文化的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她以巴黎的玛黑区为例,这里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还遍布着咖啡馆、书店和画廊,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布局使得人们在参观博物馆之余,能够轻松地在附近找到休憩的场所,享受一杯咖啡,与友人交流艺术心得,从而将艺术欣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她看来,这一模式启示我们,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设施的布局与社区文化的互动,让文化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城市规划,她提到,法国博物馆的成功还在于它们成功地将艺术展览和临时展览常态化,使之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法国,参观博物馆、观看艺术展览不再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而是像去咖啡馆一样自然和日常。”这种观念的转变,得益于博物馆不断推出的高质量展览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的持续投入和支持。这启示我们,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应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同时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习惯。
周君玲还观察到一个奇妙的现象——法国博物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观众群体以退休人员为主,他们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对艺术展览充满热情。这一现象反映了法国社会对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以及退休人员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然而,随着国内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未来老年群体有望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艺术有深厚的兴趣,退休后将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文化活动中。”因此,培育这部分群体的艺术素养也很有必要。
此外,在青少年美术教育方面,法国博物馆通过设立工作室、开展艺术课程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艺术的机会,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加强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背后故事
一座城市的迷人之处
是沉淀在骨子里的文化底蕴
去年下半年,周君玲的身份从讲解员换到了卢浮宫展陈部工作。在卢浮宫十多年的光阴中,她也积累了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她看来,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有人喜欢看服道化,有人关注演员功底。它超越了地域、文化和语言的限制,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东方艺术或是西方艺术,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这种艺术的魅力延续至今。在法国博物馆的浪漫主义大厅或是宣扬爱情的场馆面前,我常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这里表达爱情,比如相拥相吻,你不觉得违和,反而觉得在这些作品面前就要做这件事情。”
当你越深入一个城市,会越发了解这座城里的一代代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成就了今天的巴黎。在成都,也有历代先贤停留的足迹,他们组成的群体印象和记忆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风貌变迁,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座城市的迷人之处是由内而外的,而这些由内而外的东西,就是沉淀在骨子里的文化底蕴。”